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黄村的祝福 > 品读文化的苦旅

品读文化的苦旅

品读文化的苦旅 (第1/2页)

就像龙应台先生一样,余秋雨先生喜欢叩问文化的灵魂,他文字雅美大气毫不复杂造作,不管是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还是后来的何谓文化,文脉都是绝对的大家气象。
  
  而他写的每一段文字都彰显着磅礴的气势,如同将一段历史掐算在指尖,揉进笔了的劲道。
  
  就像《道士塔》里那样,这段历史让人愤怒,又让一些人纠结。余秋雨对经卷的不易而飞深感痛心,却又无能为力。而上溯到数百年前,王道士的举动是对是错,冷静的看来,十分难说,论于保存而言,定是外传来的安全,但作为余秋雨自身来言,运往国外也是不好的,于是,他在《文化苦旅》中这样写道:“偌大的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有时我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正是出于如此这般的两难进阶,余秋雨在那篇《道士塔》中对经卷因存在的地方犹豫不决
  
  而且我个人觉得文化苦旅和千年一叹是他目前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两部作品真真正正的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给当时的我的冲击是巨大的,什么叫言之有物,这就叫言之有物!
  
  到了何谓文化/文脉,这是知识分子故纸堆里的情怀啊。
  
  当然也有人不喜欢余秋雨先生,说他人品不好,其实无非是树大招风而已,不管怎么吐槽他人品,都没法否认他绝对是当代一流的散文大家。
  
  大漠的旷远和西部的荒凉让他沉重和厚实,在沉重和厚实里澡雪精神,目光从而深邃,博大,犀利。在他的《废墟》里,从来没有一个学者这样尖刻的批评文化的弊病,“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废墟二字,在中文里让人心惊肉跳。”不仅仅是沉思,更是深刻的批判。“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更是发聋振聩。
  
  走敦煌,他一连写下了四篇文章,《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既是对文化的沉重反思,也是一场人生沉重的文化苦旅;而在这场孤旅苦旅中,始终伴随着他的是一个知识分子面对传统文化的负责意识和文化学者对历史的强烈责任感。
  
  第一次听说《文化苦旅》这本书还是在上中学的时候,直到上大学时才买了一本认真来读。古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作者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增长智慧的机会,也使心灵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洗涤。我细细读着书,慢慢地被书中的历史、游记所吸引。从莫高窟的中华民族痛失瑰宝到风雨天一阁那座仅存的藏书楼,从沙原隐泉到洞庭一角,又从吴江船到牌坊。作者走过的每一处地方,似乎都蕴藏着那么多中华历史。
  
  有时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华五千年历史,每当走到一个地方,都能想起此地过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评价。读这本书,就像和作者一起,从的西北走向江南。偶尔,作者也会停下来,写一写腊梅或是写写自己的藏书,或者在每个清静的雨夜里想起,夜雨诗意。但是作者永远都没有忘记,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着文化气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说: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的全身,要摆脱也摆脱不了。这是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
  
  是的,在西天凄艳的晚霞下,我看见了王圆麓,那个敦煌石窑的罪人;在罗池庙里,我看见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见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见了华发苍然的苏东坡。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历史的重压,苦在历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远离,更苦在文人心里的敏感
  
  初读《文化苦旅》,对其中的“苦”字特别不理解。余秋雨先生虽说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但是在旅程中也绝对称不上是“苦”。这么一看,《文化苦旅》倒是改为《文化之旅》也无妨了。可后来再看,发现细细思索起来,这“苦”字是自有其内涵的。
  
  所谓“苦”,并不体现在余秋雨先生本身旅程中的苦,而是一种从古至今,从文人到文物再到文化所经受的“苦”:从《莫高窟》、《道士塔》中王道士对文物的漠视,到苏轼、柳宗元等文人无端遭到贬谪;从《风雨天一阁》中描写的天一阁的藏书多次遭受磨难,再到“*”中余秋雨先生所见的进步青年的悲惨遭遇……
  
  古往今来,的文人、文物、文化大多游离于主流的意识思想之外,游离于统治者的眼光之外,稍有不慎,便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成为了这样或者那样的牺牲品。文人们和有识之士的抗争,大多没有结果,甚至有的时候,面对文化与文明的破坏,根本无人抗争。中华文明的文化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伴随着的是一段文物与文人的血泪史。
  
  但是,苦又怎样呢?文人们面对着苦难,没有屈服,书中描写的很多文化成就,都是在逆境中达成的。甚至正是因为逆境,才使文人与文化,蜕变出了一种别样的精神。苏轼被贬谪到黄州,诗文和思想却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却写出了《永州八记》这样的名篇……正如书中的《柳侯祠》一文中所说:“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发配南方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而余秋雨先生本人,却也与这些文人有些相似之处。所谓“苦”之于余先生本身,并不在身体,而在思想与心灵。余先生的文章写得很平实,有些也似乎仅仅是在写风景,但在风景背后,蕴含着的,却是对的文化,以及文人命运的深沉思索。他写的是风景,但绝不只关注于那一方风景,而是以长远的眼光,和博大的人文情怀,去看山水背后的文化与精神。他既通过这些文章,来使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得到展现,并对之作了深刻的思考;又试图作为先导,通过自己的思考引领文化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读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他的深刻思考与博大的人文关怀精神,他对文化的热爱与反思,等等等等。余秋雨先生自己的思考,总是深沉的,以致于仔细读来,倒觉得他的内心,该是有几分痛苦的了。但是他的这种或隐或现的痛苦,却是为了的文化,为了今日的文人、文物与文化免遭先前的“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穿越星际妻荣夫贵 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 道侣助我长生 被夺一切后她封神回归 抗战之杀敌爆装系统 星海曙光 荒唐的爱情赌局 仙业 逍遥小贵婿 保护我方族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