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隋唐大猛士 > 第1054章 白衣暮登天子堂

第1054章 白衣暮登天子堂

第1054章 白衣暮登天子堂 (第1/2页)

宫中。
  
  罗成闭目躺在榻上,听着长孙氏为他念读百官的科举建言奏折。
  
  两名宫人在为皇帝揉捏按摩,长孙的声音轻柔而又有节奏,咬字清晰,听的很舒服。多数官员的奏章都没有什么内容,言之无物。
  
  这多是那些武将们的折子,好多公侯武将,却是字都不识几个的。当然也有出身不错的武将,可对于科举提出的建议,却完全跑偏。
  
  而那些文官们,有些倒是洋洋洒洒说了好大一篇章,可许多内容都不符合皇帝的意思。
  
  科举科举,目的是为国取士,而考试不过是一个手段,筛选符合朝廷所需要的一把筛子而已。
  
  从某些角度来说,就如历史上一些有名的人物说的一样,科举考试本身并不重要,管你是考什么,目的都是要先把那些读书人纳入到这个制度中来,让他们来考试。
  
  然后再从中拔出那些尖尖来。
  
  厉害聪明的人,不论何种考试制度,他们总是还能拔尖儿的。
  
  如果一个读书人,连考都不愿考,或者说连某一种考试方法都过不去,那说明他们还不够优秀。
  
  虽说这种言论罗成并不完全赞同,但是也有一定道理的。
  
  这也是为何到了明清之时,八股文章发展到了极致,专走那种刁钻之路的原因,皆因为当时全天下的读书人都已经纳入到了这个体系之中,朝廷需要的是从千千万万读书人中,挑那些人尖子。
  
  因此不需要挑什么诗词歌赋做的好的,或是什么策论能言的,只是从四书五经里挑词断章的让他们写,目的其实还就是为了加强难度,以最快的挑出尖尖来。
  
  这种看似不合理的制度,又有其实用之处。
  
  不过罗成依然是那个反对这一套的。
  
  当然,他更反对隋朝时的科举考试办法,隋朝时的科举,有常科和特科两种,其中常科又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六大科。
  
  秀才科是最难考的科,往往数年才开一科,一科只录一二人。因为太难考,所有秀才科对罗成来说,没什么实际意义。
  
  隋朝科举,比较考的多的还是明经科和进士科。
  
  明经科主要就是以儒家经学为考试内容,考一些墨经贴题等,说白了就是只考指定的几本经书,如孝经易经等,然后考填空题、默写题等,还有就是经义,理解题。
  
  总的来说,士族出身的读书人非常喜欢考明经科,因为经学传家,他们家族对于这些儒家经书既有传承,而且都有各自渊源的经学讲读,这算是家学,天然优势。
  
  而普通学子更愿意考进士科,因为他们好多人没有条件通读多经,哪怕明经科还考虑指定一到两经为自己的专长,只考这两经,但对好多人来说,这时代读书成本高,一套经书那也是他们拥有不起的,只能通过借阅抄写等方式来学习。可进士科不同,进士科主要是时务策五道,文章词华的优劣来做为考试的标记。
  
  相对来说,明经科更需要的是底蕴,考起来反而容易的多,对经书的死记硬背都足够了。而进士科更务实,更讲究文才文笔,对经书的掌握反而不那么高,那些天赋高但条件差的读书人,往往可能在进士科大显身手。
  
  不过相对来说,明经还是简单的多,因此隋朝科举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考明经,三十岁考中都算老了,而五十岁考中了进士,已经算是年轻,足以说明明经和进士科的区别。
  
  至于说明法明书明算这三科,其实就是考书法、律法、算术的专业才能,一般录取后都是为吏。
  
  罗成这次还是打算创新,不再沿隋朝老路走。
  
  隋朝的六科,并不是年年考,经常中断。罗成则准备一年一科,只考进士科,取消明经明法明书明算和秀才科,但同时,又设立分级考试制度,不是直接来京城考试,通过层层考试,把尖尖儿送到洛阳来。
  
  现在关键的还是考试内容。
  
  许多士族出身的官员,坚持认为当考明经,以经书为主,甚至他们还提出了以三礼三传连同《易》《书》《诗》为九经,列为科举考试书目。三礼为周礼、仪礼和礼记,而三传则是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对于只考九经,罗成当然不同意。
  
  只考九经,那将来岂不跟八股一样,只考出来一堆只钻研九经,只会死记硬背的书呆子?
  
  “陛下,这道奏章内容倒是新奇。”
  
  长孙氏拿起一本奏章,翻开一看,不由眼前一亮,连续为皇帝读了好几天奏章,读的奏章都有上千本,长孙对于科举考试之事,现在也是十分了解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穿越星际妻荣夫贵 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 道侣助我长生 被夺一切后她封神回归 抗战之杀敌爆装系统 星海曙光 荒唐的爱情赌局 仙业 逍遥小贵婿 保护我方族长